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0:57 归属于德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8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针对小学德育倾向知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内容不符合小学生具身认知规律等问题,教师应构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框架,在突出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德育变得鲜活、有趣。基于ETDTA理念,小学德育以主题活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具身德育理念为基础,在遵循以任务为切入点、强调可实施性、以具身互动为方式、突显趣味性与探究性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育、环境、技术、方法、内容因素,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了主题活动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德育;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ETDTA理念

  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希望,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这凸显了小学德育的作用。小学德育存在形式倾向于知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内容不符合小学生具身认知规律等问题。[1-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让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有所得、有所获,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小学德育题活动的设计,在任务驱动下,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主题活动,构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框架,在突出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德育变得鲜活、有趣。

  一、设计理念指导

  (一)小学德育主题活动

  但武刚认为,德育主题活动是教师根据德育的要求,将德育内容落到实际中,让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并转化为行动的一种德育方式,它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大有裨益。[4]基于德育主题活动的特点,黄扬钦阐释了德育主题活动的作用,如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等。[5]虽然研究角度不同,定义有所差异,但核心是一致的:德育主题活动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德育要求,内容围绕焦点,过程强调小学生的主体参与。

  (二)任务驱动教学理念

  任务驱动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郭绍青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定义为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的教学任务,让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点,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潜在学习欲望。[6]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在于以任务为主线,强调让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设计任务的教师在实施阶段成为活动引导者,而非主导者。

  (三)具身德育理念

  具身德育强调身体的意义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强调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能应用于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塑造和养成中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7-9]具身德育注重实践途径,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考虑小学生个人身体与其他要素的互动,设计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方案。

  二、设计原则分析

  为了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以任务驱动为抓手,以具身德育为落脚点,充分开展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师还需要在设计中遵循如下原则。

  (一)以任务为切入点,聚焦活动主题

  主题性是德育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影响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因素。以任务为索引,突出德育活动的主题,是设计的重要环节。首先,主题要清晰且可以被感知,能够落到实践层面进而检验活动效果。为此,教师不能选择过于宏观、空洞的主题,如感恩父母,而是将主题细化为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主题,如在母亲节感谢母亲给予自己生命。其次,主题要关注小学生需要,高于小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生活感,让小学生深切感受到德育在生活中真实存在。最后,主题不能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还应引导小学生将实践案例上升为知识,促使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比如,通过“不能随手扔垃圾”主题活动,教师应升华“慎独”“严格要求自己”等方面的情感认知。

  (二)强调可实施性,彰显年级差异

  小学阶段是个体快速发展的阶段之一,每个学段的小学生都有独特的生理发展条件。例如,低年级小学生虽然注意力集中的时长较短,但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积累,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长会逐渐延长。因此,在主题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个体的差异性等影响因素。针对活动对象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主题活动任务,既凸显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至于浪费设计者的时间和精力,还能确保主题活动效果。例如,针对“感恩父母”这一主题,低年级小学生可以通过反背书包的形式,模仿母亲怀孕时的一些动作,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中高年级小学生则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与父母亲进行角色互换和角色扮演,深入了解父母亲的责任和辛劳。

  (三)以具身互动为方式,提升主题活动参与度

  互动是提高主题活动参与度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验互动设计效果的手段。具身德育理念强调通过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开展对个体的道德教育。[7]在主题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忽略环境的作用,又不能夸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在设计“爱护环境”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单纯引导小学生认识到环卫工在保护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和他们工作辛苦程度等,是很难让小学生形成爱护环境这一理念的。根据具身德育理念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当一天的清洁工,让小学生通过自身与环境的互动,了解活动的设计意图,能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获得成长。

  (四)突显趣味性与探究性,引领小学生主动参与

  德育主题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均是促进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促使小学生朝着更优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主题活动的趣味性,引领小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避免让活动流于形式。例如,针对“爱国”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照的对比、爷爷奶奶的老故事等形式,让小学生体会到国家的变化,了解到动人的事迹,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激发爱国热情。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三、设计框架探究

  (一)ETDTA理念框架

  ETDTA理念是具身德育(Embodiedmoraleducation)、任务驱动(Task-Driven)、主题活动(ThemeActiviti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其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三者之间相互结合,能够组成四种不同的德育理念,分别是TDTA理念、ETA理念、ETD理念及ETDTA理念。[6-9]TDTA理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任务驱动开展主题活动。教师通过有效设计主题活动,将任务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主线索开展德育工作。TDTA理念忽略了小学生的主体参与、主体体验,导致德育主题活动容易出现仅为了完成主题活动中的任务这一问题。ETA理念综合了主题活动和具身德育两个因素,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时以小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关注点。ETA理念设计的主题活动虽然有主题,但是缺乏有效的目的指引,导致小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有体验、有互动,却不知道为什么完成活动,最终影响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ETD理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牵引,结合具身德育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互动的形式,引导小学生完成任务,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然而,ETD理念设计的主题活动没有主线的引领,各活动彼此独立存在,相关性不强,容易导致小学生孤立地看待德育活动。ETDTA理念兼具了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三个要素,通过任务驱动、具身德育的方式,在主题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ETDTA理念有效地调节了三个元素,综合考虑主题活动、任务驱动、具身德育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避免了三个因素在两两组合时的不足与问题,从而促使德育活动真正地走进小学生的生活,进而为小学生培育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设计过程框架

  在ETDTA理念的指导下,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的具体逻辑如图2所示。1.以小学生为中心我国学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10],认为活动应更加凸显小学生的中心地位,活动的实践效果、目标达成度等都有赖于小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整个过程,构建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模式。2.设计考虑因素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小学生所处的教育背景。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成为个人发展的起点。教育是一个可变化的过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效果有突出的影响。教育还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成为下一次主题活动设计的参考和借鉴。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教育背景,发挥小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环境,包括小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主题活动是在一定场域下开展的,力求让小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知识的增长。教师要重视物理环境的创设,包括桌椅的摆放、道具的使用等,以此确保主题活动效果。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德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发挥社会文化环境的宏观作用。三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先进辅助设备越来越多,教育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小学生“回”到白垩纪时代,智能环境控制技术能够帮助师生构建舒适的物理环境。然而,技术的滥用有可能会喧宾夺主,让小学生沉溺于技术而忽视了活动的主题。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地使用技术。四是内容。内容展现了活动的核心,呈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检验活动效果的维度之一。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内容。例如,针对“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这一设计,教师可以选择端午节的爱国、忧国情怀作为主要内容,延伸补充划龙舟过程中的团队精神等辅助内容。五是形式。活动是突出个人感悟还是彰显集体智慧,教师对这一目的要有综合的考虑。活动目的不同,活动的形式也不同。根据活动目的,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例如,针对“母亲节感恩母亲怀胎十月”这一主题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应倾向于个人活动;针对“通过废物利用引导小学生爱护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应偏向于集体活动。六是方法。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小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为彰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

  (三)设计案例分析

  德育的基本要素可划归为儿童对母亲的爱,这是儿童能够爱他人、爱人类的情感基础。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要把“儿童对母亲的爱”这一理念贯穿整个德育活动。根据每个年级小学生的差异、发展特点等,教师应开展一系列“感恩母亲”的活动,将这一主题活动贯穿小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在小学低年段,为了帮助小学生切身感受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教师设计了反背书包的主题任务,定于五月第二个星期五开展。五月第二个星期五这一天,从第一节课开始,小学生将书包反背在前,模仿母亲怀孕。下午最后一节课,教师组织小学生对当天的主题活动进行探讨和反思。有小学生问道:“老师,好辛苦,能不能不背了呢?书包这样背在前面很不方便。”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反馈,教师要做好开导和引导工作,如“我们反背书包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妈妈在怀你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结果会怎么样的呢”。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理解母亲的养育之恩,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综上所述,根据ETDTA理念,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可以以任务为切入点,以具身互动为方式,聚焦活动主题,强调可实施性,突显趣味性与探究性,引领小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主题活动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檀传宝.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J].教书育人,2009(35):34-36.

  [2]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18.

  [3]陈达明.有效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9,131.

  [4]但武刚.学校德育活动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23-127.

  [5]黄扬钦.依托德育主题活动加强常规德育管理[J].福建轻纺,2019(5):31-33.

  作者:尹纳宇 张弘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州六盘水 六盘水市钟山区第十一小学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德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