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报告(发展经济学研究特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0-21 18:39:32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13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摘 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并进行综合述评。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综合评价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研究的热点所在。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从各自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定义,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模型等方法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从国外来说,亚当.斯密、马克思、刘易斯、保罗·罗默、杨小凯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在党的十七大以后,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亚当·斯密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围绕富国强民这个目标,展开了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研究成果突出的体现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他指出,经济发展以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为前提,应建立一种制度,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劳动、资本自由流动,对外贸不加以干预,才能真正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他还指出,分工、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合理搭配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并同资本积累和收入联系起来,强调自然资源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马克思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为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框架基础。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可以解释为较早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经济发展。马克思的增长方程式有几个假定前提:1.社会总产品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2.全部年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即w=c+v+m;其中c代表生产产品时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是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m是生产的剩余价值。3.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4.不存在技术进步。由此出发,马克思首先进行了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使社会再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并提出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i(v+m)>iic 和ii(c+m-m/x)>i(v+m/x)。以及3个实现条件:i(v+△v+m/x)=ii(c+△c)、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为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基础。
  (三)发展经济学中结构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城乡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理论。阿瑟?刘易斯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提出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式(即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提供了一般性或规律性的理论基础。
  (四)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模式,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发展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等。它所强调的规模收益递增、外溢效应、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等,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突破。它较好地解释了一些经济发展事实,其丰富的政策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运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杨小凯1991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微观机制》,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他以社会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构建了劳动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杨小凯认为,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着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二、国内研究综述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后,国内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结合我国国情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的着手点从宏观上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和必要性;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从本质和必要性上来看, 崔巍提出经济发展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其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唐龙提出考虑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重视发展观的更新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作用。    (二)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上来看,毛林根等人运用经济学中的产业经济理论,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承载能力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尽快发展”的观点;界定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内含。李炳炎 、向刚从政治经济学理论涵义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含义。他们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积极推进政府改革,把增进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方法上来看,杨欢进提出,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非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徐佳宾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关系亟需调整。其中,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是3个方面关系,在路径依赖方面应从以资源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导向,在结构转变方面应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在福利改善方面应从以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的取向转向效率和公平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取向。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国外经济学家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方法和构建的模型出发,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并着力解决经济增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推移,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模型应运而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到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框架下的经济发展理论,再到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经济论,一直到杨小凯构建了劳动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但是,这些观点、模型相比较而言,除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之外,其他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我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我国国情为标志,建立科学模型,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及必要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经济发展转变的方法措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但是由于研究主要是从十七大以后才真正开始,时间有限,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区别、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含义,某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做法等,缺乏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体现在和十七大报告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联系上,定性的描述多,而量化模型较少,缺乏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一系列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全面、客观地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系统分析。综上所述,我们应把国内外经济发展理论有机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理论。


  
  参考文献:
  [1]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史继红.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相关性分析[j].特区经济,2007(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