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进步。然而,新技术给我们带来新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便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内外理论研究者和实业界一直高度关注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不同地域青少年数字鸿沟现状的调查数据,并以TOE框架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缩小地域间青少年数字鸿沟对策的研究框架,然后运用多案例分析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策略。主要策略包括:用技术手段缩小接入沟;用社会手段缩小使用沟;用制度手段确保相关计划的可持续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家制定有关数字鸿沟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数字鸿沟;青少年;对策
1.引言
数字鸿沟问题是新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后而引发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府自上个世纪就开始重视此问题,如,美国政府1999年7月发布题目为《填平数字鸿沟》的研究报告;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在2000年7月向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从此,数字鸿沟一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社会问题。针对中国数字鸿沟的研究资料表明,数字鸿沟在中国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正在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其造成的差别逐步成为继中国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因此,许多研究者指出,数字鸿沟会造成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并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倡导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同时缩小数字鸿沟。
在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因特网接触机会、使用能力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不同国家、人群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发展的差距,而在这方面的差距将导致真正的数字鸿沟。在今天,因特网作为全球数字化经济的载体正在全面地对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管理行为和交易方式、管理体制等诸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同我国的地形梯级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级分布,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中国的数字鸿沟问题也十分严峻。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信息化水平很低。中国的信息能力指数与美、日、澳等信息发达国家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据媒体统计,中国得分仅为发达国家的10%左右。中国信息化水平较低,将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且不利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与加强。
数字鸿沟是我们在致力世界和平与发展、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下,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逐步认识到数字鸿沟的危害性,而对数字鸿沟现状、成因及对策也开始涌现。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在信息系统领域的主要国际期刊上,有关数字鸿沟的研究工作不断出现。然而,现有研究工作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数字鸿沟的现状和成因的探讨上,对于不同低于青少年群体之间数字鸿沟的研究则仍然比较欠缺。在国内,尽管数字鸿沟在政府和业界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层面上的研究却仍然十分鲜见。
青少年数字鸿沟问题近年来才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如何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围绕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对策问题,展开案例研究,以期构建发展中国国家缩小数字鸿沟的理论模型,揭示缩小数字鸿沟的机理,为尽快有效地缩小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的实践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近年来,国内外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数字鸿沟进行了研究。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结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基础。在国际社会学研究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数字鸿沟就得到了学者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在不断探索数字鸿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机制。现有文献中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针对性地梳理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理论研究的缺口,从而推进数字鸿沟研究的进展。基于上述原因,本章对国内外与数字鸿沟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此外,本文还借鉴了其他学科的TOE理论,本章对这些理论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是青少年数字,本文构建的理论逻辑是与青少年数字鸿沟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本文关于青少年的研究聚焦于以下两类问题: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特征为度;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现状;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关键策略。我们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首先回顾与本研究核心概念相关的概念;然后我们将会回顾数字鸿沟研究中主要的相关关系;最后,我们回顾理论研究中所参考的理论,并进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
2.1 数字鸿沟理论研究综述
2.1.1 数字鸿沟的概念
数字鸿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来说,数字鸿沟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从这个定义上来说,关于数字鸿沟的产生原因应该从世界范围来分析,即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从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来分析,是由于区域、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狭义而言,数字鸿沟特指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问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美国商务部发表的《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系列报告是这一定义的代表。国内很多学者在构建其数码沟指标(digitaldivideindex,简称DDI)时,也以互联网扩散率(InternetPenetration)作为单一的指标。简言之,这些研究把数字鸿沟操作化定义(operational)为不同社会群体或地区间互联网扩散率的差异。第一种定义是前述祝建华(2002)在其《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中采用的方法。在这里,数字鸿沟指“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概念定义)。
关于数字鸿沟的操作化定义,也有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国内学者把数字鸿沟操作化为“社会各阶层之间互联网使用者(简称网民)比例之平均差别”。另外一些学者对数字鸿沟的操作化定义方法则采取不同的角度。例如,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NIQ)为数字鸿沟的综合性衡量指标,来比较我国不同地区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由6大类(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信息化人力资源以及信息化环境等)共20个指标构成。因此,在这种定义下,数字鸿沟被概念化定义为“不同地区间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距”,操作化定义则为:以NIQ作为一个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系,以各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程度指标值的标准偏差与均值之商为数字鸿沟的具体量度。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个笼统的标签或比喻,用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衡量数字鸿沟的信息传播技术拥有和使用状况,除了互联网外,还包括电话、有线电视、电脑、传真机、手机等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数字鸿沟进行界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Jackel(2001)对不同的“鸿沟”的界定。他提出数字鸿沟首先存在于国家之间,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或者说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宏观比较;其次存在于群体之间,如社会中不同职业的人群之间的比较,或者社会中不同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群之间的比较,以及根据传播技能不同而划分的社会中不同群体间的比较。另有一些研究者对数字鸿沟则从接入沟(accessgap)和使用沟(usagegap)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第二种视角对数字鸿沟进行分类。
2.1.2 数字鸿沟的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由数字鸿沟而引发的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领域不仅热衷于讨论相关的现状,也逐渐开始关注数字鸿沟对社会和组织造成的影响等问题。相关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对数字鸿沟形成过程及数字鸿沟分类方面的研究,以及对数字鸿沟给整个社会带来影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数字鸿沟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当前多数研究的侧重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数字鸿沟对社会、组织和特定群体等方面的影响。也有研究者认为,数字鸿沟是单前正在日益扩大的经济鸿沟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数字鸿沟会成为拉大经济鸿沟的主要诱因。下面分别从数字鸿沟的社会影响、组织影响和对特定群体的影响三方面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数字鸿沟的出现和加深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生影响,如经济影响和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信息富人”可以使用新的信息通信技术获得有益的信息,如专业知识、工作和职业信息、政治信息,发掘新的家庭和社会交流渠道,参与经济互动,融人各种不同的虚拟社区。然而,对于“信息穷人”来说,因为不能接触到这些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因此就缺少利用信息通信手段获得知识和有用的信息。此外,对于“信息富人”来说,由于其在网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如读书、看报、运动等)也在减少,相应地也就减少了很多与亲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时间,这样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结构,导致数字隔离、社会分裂和关系弱化等现象的出现。“信息穷人”仍然是使用传统的方式交流,所以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作用几乎不存在。
在政治层面,缩小数字鸿沟使得各种政治信息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布更均衡、更易获取,政治活动的动员拥有相同的渠道和相同的概率得到候选人的政策陈述,还可以扩展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民主参与。如果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也可能导致政治分裂以及群体派系斗争。
数字鸿沟对组织的影响主要是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效用的影响。数字鸿沟的拉近有助于减小这种差异。如果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可能会使类型多样的大众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而这种单一化倾向极有可能使得大众文化走向庸俗化。此外,对组织的文化效用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组织分离。
数字鸿沟对特定群体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特定群体的职业发展。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两种群体之间职业发展路径将有显著差异,并会进一步造纸群体之间能力、知识和人生观的差异,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分裂。
2.2 理论框架
现有研究中针对缩小数字鸿沟对策的讨论相对较少。仅有的研究又以国家层面的研究居多。本研究仅是聚焦于我国国内不同地域青少年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一般理论界会引用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解释新技术采纳的相关问题,而数字鸿沟也是因为新技术发展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TOE模型来形成本文初步的理论框架。Tomatzky和Fleischer对TOE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将新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三个维度。技术因素主要关注技术本身的特征,如技术功能特征、兼容性特征以及可用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组织因素主要关注组织类型、组织文化、组织规模、组织架构和组织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外部环境关注组织运行所处的竞争市场(产业、竞争者)环境、政府政策以及全球的经济形势等。TOE模型被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广泛引用,并得到细化和拓展,有力地证明了该模型的高度的普适性。
本文引用TOE模型解释如何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缩小数字鸿沟,重要的是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享用现代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拥有大体平等的教育机会.扩大网络的覆盖率;降低费用;扩大宣传教育.从技术层面来分析,青少年数字鸿沟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不均等造成的,因此技术手段就成为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手段之一。其次,从组织层面来看,青少年群体的特征非常重要,因此解决青少年群体的问题也是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三,从环境因素来看,国际社会对青少年数字鸿沟的高度关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也是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关键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围绕着TOE框架,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既参考了现有的相关理论成果,并着重考虑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本身特性与我国政府政策等特殊的应用环境。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3.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般来说,研究问题决定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包括很多种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二手数据法等(Palvia等,2003)。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长处和不足,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要考虑三个条件:第一,研究问题的类型(Hedridk等,1993)。研究问题的类型可以用5W表示,即“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在哪里(Where)”、“怎么样(How)”、“为什么(Why)”。第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事件的控制程度如何,即研究者是否能接近(access)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环境,搜集最准确的资料;第三,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当前发生的事情,还是过去发生的事情(Yin,2003,p10)。
本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Yin(2003,p21)用两种方法阐释了案例研究的定义。第一,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现象,且待研究的现象与其所处的环境背景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第二,案例研究法处理有待研究的变量比数据点(datapoints)还要多的特殊情况,所以,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并把所有的资料汇合在一起进行交叉分析。因此,需要事先提出理论框架,以指导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减少研究工作量,避免走弯路。可以说,案例研究是研究者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对某个特定的现象进行考察(如一个应用程序、一项技术、一项决策等)(Benbasat等,1987)。案例研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案例,并常常将各种数据收集方法,如档案收集、访谈和观察等结合在一起,对某个特定现象进行详细的、基于事实的描述(Eisenhardt,1989;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
本文的案例研究设计包括五个要素:(1)研究的问题;(2)研究框架;(3)分析单位;(4)连接资料和研究框架的逻辑;(5)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Yin,2003,p29)。因为案例研究最适合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们案例研究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问题的类型,并界定研究问题的边界,即确定研究必须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其次,建立理论框架可以引导研究者关注要研究的问题,而不会滑向与研究无关的内容。案例研究设计的第三个要素是界定分析单位,如个人的、群体的,甚至是事件(event)或者实体(entity)。案例研究设计的第四和第五个要素是体现在:收集完数据资料后必须建立资料和研究框架之间的逻辑,以及确立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在研究设计阶段选择适合案例研究的资料,并采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技术,有利于建立资料和研究框架之间的逻辑。另外,找到与研究发现相对立的竞争性解释,在收集资料时尽可能把竞争性解释相关的资料也收集起来,这样就能有效地建立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以便为后续的证据分析和理论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推导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本文的多案例研究遵从的是复制法则,多案例研究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先从第一案例研究的过程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再按照逐项复制的原则对结论进行多案例研究。具体来说,我们先对第一个案例进行过程分析,然后再进行第2-4个案例的研究,与第一个案例的过程分析结论进行比较,从中甄别出相似点(similarity)和差异点(difference),以达到构建理论的目的。
3.2 抽样方法
在实际的操作中,案例研究的抽样样本可能少于所考察的变量,但对样本的考察较为深入。案例研究的抽样策略遵照目的抽样(positivesample)的原则(Kuzel,1992;Morse,1989),而且无论是最初的抽样,还是研究进行过程当中发生的抽样,所有的目的抽样通常都是理论引导取向的(Miles和Huberman,1994)。
当我们确定案例研究的主题为“如何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后,在进入实地调研之前,我们对数字鸿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现有文献中并没有研究此过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我们确定案例的抽样标准。本案例研究抽样标准的确定不仅借鉴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理论,而且考虑到中国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实际状况。
3.3 数据收集方法
本文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文档资料的查阅、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本文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过程是随着研究问题的逐步细化而不断重复和深入的。在最初确定研究问题的时候,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非常之少。我们从网上以及一些内部杂志上了解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一轮访谈的研究问题是完全开放的。在第一轮的数据收集之后,我们在24小时之内分析数据,与现有理论文献进行比对,然后细化调研问题。在第一轮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歧义的问题,我们及时与访谈对象进行电话沟通。这样,我们带着调整后的访谈问题,再次进入现场收集数据。如此进行多轮的数据收集,直到我们认为已经得到了完整的对于研究问题的解释。
本研究采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法,采用多案例对同一现象进行多重证明,其数据集包括现有文献和访谈资料,所以具有较高的建构效度。另外,本研究小组人员反复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提炼,并将同样问题的数据来源进行整合,构成一系列证据链,以增强研究中证据的信度。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分为两个阶段。
(1)数据收集的第一阶段
我们从观察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入手,搜索有关网站和媒体以及学术期刊的文献资料,将相关的文章收集、分类和整理,从中发掘与数字鸿沟研究相关的理论视角。
?分析与数字鸿沟实践有关的中文网站资料
我们浏览与数字鸿沟实践有关的网站,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国数字鸿沟状况。我们根据网站提供的资料因素将数字鸿沟的现象进行分类,并根据网站提供的资料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分类,归纳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文献收集
我们回顾了1999至2012年期间刊登在学术界和实业界期刊上与数字鸿沟研究相关的文章,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建立数字鸿沟研究的理论框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TOE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因此,“TOE模型”就成为我们制定访谈提纲的理论视角。
(节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