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生活实践;主动发展
作者简介:傅爱萍,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初中。
胡东芳先生在“东西方教育杂谈之六”《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这样描述我们的课堂:“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双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场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步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
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这样的说法显然有点夸张,但这的确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这种“封闭型”的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学生没有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呢?只有进行课堂改革,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使科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开放学习内容,放飞学生心灵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科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科学繁体的“活教材”。科学教学要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感受科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感受科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使科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如,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为什么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开后摸壶底,烫手吗?刚出锅的鸡蛋为什么不烫手?…… 又如,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在学习摩擦的知识时,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生活中走路、拿东西、穿衣等许多生活场景,并结合知识分析如果进行拔河比赛应该怎样做可以更有利,让学生的思维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了学以致用,学习劲头从而大大增加。还可以设计 “生活情景”、“实地考察”、“调查报告”展开演示、练习。
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心灵受到制约。我们在依据教材的同时,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迸发出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解放。
二、以主动探索为轴心,开放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1.玩中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将科学教学中出现的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也化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科学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例如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学习中,课堂的开始,笔者用录音机放着美妙的钢琴曲,学生一下子就陶醉在音乐中,然后会演奏乐器的同学上来表演一段电子琴或笛子,在美妙的音乐中再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样很科学地将学生带到了声音的世界,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也会产生亲切感,感觉新知识不再是陌生的,然后自己动手探索,加上教师的指点,知识解决、理解起来也就易如反掌。
2.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科学教学。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其实大部分科学教学已经从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科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在“做”科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教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不再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3.问中学
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去实践、去观察。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的最快的信息反馈手段,也是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体现观点、解决疑点、克服弱点的关键。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疑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因此,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达到与全体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提问要力求简明、扼要、恰如其分。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总体设计,不可信手拈来。如笔者在《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①水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是如何形成的?②水流的强弱如何区别?要算出什么?③电流的强弱如何计算?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紧扣重点。问题①是温故,问题②是过渡,问题③是目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依靠这个设问情境引出课堂教学目标,也就引发了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再通过讲解演示和师生间的相互讨论、归纳,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公式、单位的意义,就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科学教学成为“问”科学、思考科学,则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放学习评价,滋润学生心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基础性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关注学生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评价不仅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进行过程性评价,要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评价不仅是教师的单一评价,更是多元主体的评价,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以及其他社会成员评价结合起来。”大纲对实施开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动力支持,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索和创新上。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切忌思想僵化,行为模式化。师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一句“你讲得好”、“谢谢你的回答”、“如果你再想一想,会说得更好”,就会鼓舞学生。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师生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感染与滋润。
参考文献:
[1]周庆民.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益[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3).
abstract: teachers should interact with students in teaching and acquire joint development,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acting knowledge and cultivating ability, stres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and lead students questioning, investigating and inquiry.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concern personal difference, meet learning need of different students, so as to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ttitude and ability of grasping and applying knowledge so that each student can acquire fu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autonomy; life practice; autonomous development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