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解释(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46:28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42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我国近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六成以上,“三农”问题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们的事就是天大的事。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广大西部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结合西部实际独辟蹊径。本文提出的发展乡村旅游,或许能成为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一、乡村旅游及其特点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近30年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己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关于乡村旅游,宄其本质有三点:一是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特征被商品化和整体营销;二是旅游活动内容及景观从广义上强调自然和人文的“天人并蓄”;三是乡村旅游虽是以大农业为依托而萌发出的一种旅游项目,但它在主导资源、主题、资金技术的依赖及主导者等方面与普通农业观光、现代农业观光有差异。其特点是:


  1.旅游客源市场明确。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城市病”相伴而生,从而导致以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人群,向往乡村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返朴归真因此,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愿到农村观光、度假和体验生活。同时,从地理区位上看,目前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者主要为城郊型旅游者和景郊型旅游者,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批向往连接城市与景区之间乡村的乡村旅游者正在出现,并且队伍日益壮大。


  2.旅游者注重参与。乡村旅游不仅是观光旅游,它还包括在乡村进行的运动休闲旅游、保健旅游、科学旅游、传统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旅游等专项旅游和复合型旅游。在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中,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瓜果、蛋奶等农产品或直接参与种麦子、插稻子等农业生产以及养猪、养鸭、挤奶等农民家务,在体验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获得心理愉悦、满足猎奇心、丰富个性、增进与农民的友情、促进沟通和学习知识。


  3.旅游产品开发注重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从旅游客体看,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以乡村的各种相关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活动等为重要内容,突出乡村意象;从旅游主题看,乡村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是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追求,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4.低成本、低风险且高效益乡村旅游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可获得多重效益由于乡村旅游是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旅游类型,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不需把注意力放在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开发上,只需提供并保持一种传统的、完全的乡村性,故开发难度小、成本低、投入少、产出多、建设周期短、设施服务面宽、风险小、投资回报率高,估算的投入产出比为1:10。


  二、西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一个逐渐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里,以生态热、休闲热、绿色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己成为人们的渴求,并将日益升温。西部,特别是西部农村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观念转变,政策扶持,条件改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人欣然接受了旅游致富的思路,与发展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一方面,西部各省区均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并把旅游业的发展植根于民众之中,也得到了 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以作为旅游业赖以成长和发展前提的交通为例,近年来,国家在加快西部地区国道主干道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实施西部大通道工程,将重点规划建设8条公路大通道;“十五”期间,规划西部铁路基建投资10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西部铁路预计将达1.8万公里,特别是青藏铁路的贯通,将使西部乡村旅游特别是青藏高原的乡村旅游如虎添翼;一批改建扩建和新建的机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一部分己投入使用。


  2.庞大的国内旅游需求市场。从客源市场看,由于受距离、交通、信息以及知名度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主要以国内旅游需求为主,而国内市场随着旅游需求主客观因素的改善而曰益壮大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500~800美元时,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展的时候,目前我国人均GNI按汇率折算己进入这一特殊区间;自1995年10月起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等3个长假期,我国城市居民己拥有可自由支配的110多天法定假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己被大众所接受。


  3.西部自然景观丰富且品位高良好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构筑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平台。西部12省区市占据了第一级阶梯的全部和第二级阶梯的绝大部分,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形成了富积的“基础资本”;山脉纵横、山川秀丽、森林草原、物产丰富、河流众多、戈壁沙漠、自然风光旖旎且品位高。有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列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3个,联合国《生物圏保护网》项目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4个和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此外,还有许多省、地和县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


  4.西部人文景观多样且有不可替代性。良好的人文资源,将直接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璀燦,古文化遗存积淀丰厚,这些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仅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就有8个、国家历史名城34个。在西部拥有儒、道、释与外来的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及各民族自己的原始崇拜,还有与宗教信仰长期和谐共生的多样的宗教文化此外,由于西部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形成现存为数不多的多样社会文化。


  5.西部民族风情浓郁且绚丽多姿。民族风情是最能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满足猎奇心理并从中获得悦美享受的旅游资源。西部有5个民族自治区,27个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2/3,55个少数民族中有49个分布于西部,民族风情浓郁。由此,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田园景观、民族聚落景观、民族建筑景观、民族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景观等。


  三、发展西部乡村旅游是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通过对乡村旅游自身特点及西部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分析,不难看出,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克服西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的限制因素,并产生藕合效应,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使农村劳动力这一“蓄水池”自动出清,农民受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阶段,这将使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加速,农民的非农化面临新的困难发展乡村旅游,可就地扩大农业人口就业容量,解决非农化难题这是因为,旅游业属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服务性产业,就业比为1:5;其次,旅游业就业门槛低,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再次,劳动就业培训成本较低,据测算,旅游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和非农转移。不仅实现了“蓄水池”的自动出清,而且本着一切为“农”的理念,可以大作“农”和“土”的文章,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长农产品增值链,改善西部传统农业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和食品的收入价格弹性系数的下降,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由过去追求数量上的满足转为质量上的提升,这一客观事实强化了西部农业生产的需求约束,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化解这一问题一方面,旅游者对以食、宿、行、游、购、娱等直接相关的六大要素为核心的农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农民通过对这些农产品和劳务的提供而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民和农村把传统的耕地、除草、收割庄稼等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劳务和旅游产品,传统的喝茶、喝酒、唱歌跳舞己转变为具有民俗民风的文化旅游产品,传统的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具有特色的土特产或旅游商品。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扩大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拉长农产品增值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新型产业。


  3.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西部农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i设广大西部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多,人均耕地面积或牧场减少,另一方面在小规模经营和务农比较利益下降的情况下,农民缺乏增加农业投资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建立有效的农业积累机制。无论在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等经济区域,还是在经济落后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经济区域,传统农业改造缓慢,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致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匈牙利和波兰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对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表明,乡村旅游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克服和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这一症结。一是乡村旅游以传统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风景、物产及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不过多依赖资本,较少使用专门接待服务设施,提供的旅游产品是传统、原生的乡村生活和环境,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林业和自然占地为主,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二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市场的导向下,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以游促贸、以游结友、以游招商和就地创汇;三是随着乡村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将有效促进城乡旅游一体化,使之成为资源、环境和市场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使西部农业由“散而弱”向“大而强”转变,并在此过程中,使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永久性转移,使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元结构转化,加速西部地区的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西部“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四、开发西部乡村旅游的思路


  西部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在突出“乡村性”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西部的优势及“三农”问题等因素综合考虑,强调西部乡村旅游产品、商品和劳务开发的主体多元化,突出乡村意象和构筑旅游大品牌,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三大效益


  1.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多元开发。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要具有宏观和微观思考,即宏观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性乡村旅游业,维护和美化农业性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微观上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项目,增强农民的广泛参与。因此,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广大西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如解决“交通”瓶颈,增强通达性。由于乡村旅游的接待主体是以村组为单位的集体或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政府、集体(企业)和农户应三位一体,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大农业和旅游业为依托,沟通农业、农民和农村与旅游市场的有机联系,多元开发,共同将乡村旅游这快蛋糕做“大”、做“强”。


  2.突出形式多样的乡村意象,赋予旅游六大要素新意。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图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一项无形资源和动力,主要表现为乡村环境意象和乡村景观意象乡村意象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商品和劳务应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通过一种整体氛围营造体现特有的乡村意象而这种整体氛围的营造,一是必须打破传统的旅游六要素的要求,赋予旅游六大要素以新意:(1)吃,由传统旅游的宾馆化、固定程式化、高档化转向家常化、消遣化和土特化;(2)住,由“星级”宾馆向清洁、卫生、舒适、功能齐全的“无星级”农舍转化;(3)行,一要快捷,二要修筑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道路,三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区内道路运载工具,畜力、人力、自然力齐上,突出地方特色;(4)娱,利用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展健康活泼、适于游客参与的自娱自乐项目设施;(5)购,突出商品的观赏价值、纪念意义、发展具有当地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土特产。(6)游,不断提高层次,增加活动内容。二是尊重游客选择和兴趣,开发游客参与、融入和可操作的独具乡村意象的旅游项目。三是树立包括工业、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在内的大旅游观,提供优质服务。总之,通过突出乡村意象这一整体氛围的构筑,使西部乡村旅游具有既休闲又学习、既放松又充电的功能


  3.打造西部乡村旅游地品牌,实施大品牌战略,构造旅游大板块。品牌具有使旅游产品突出个性、增加附加值、开拓市场和提高亲和力等功能,且旅游地品牌成为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焦点。乡村旅游作为带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应实施大品牌战略。既充分利用城市的“扩散效应”,又充分发挥西部乡村本身的特点,构造游客前往某地旅游的主要吸引源,发展旅游地品牌西部乡村旅游地品牌的构建途径除加大营销投入外,应围绕主题品牌进行资源开发整合,在资源开发整合过程中,加强区域板块构造。如将西部作为一个大板块或分为西南、西北两大板块,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在一定空间内协调发展,烘托出旅游地品牌。再如,西北5省虽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相对落后的一面,但同时都拥有西部大开发国家经济政策向西部倾斜、退耕还林还草等共性,以及由于地缘关系和共同文化历史导致的资源类似性,所有这些,为构建西北旅游板块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乡村旅游地品牌下开发系列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等,以乡村旅游地品牌为主导和核心,兼顾其他相关系列品牌的开发与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