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被公认为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最安全、有效的血运重建手段。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即使早期进行了有效的血运重建治疗,冠脉造影中罪犯血管TIMI达3级,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仍较差[1]。目前认为微循环或组织灌注障碍可能与此现象相关[2-3],但临床上尚缺乏对此类患者疾病特点的认识。体表心电图ST段回落可定量评价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及评估患者预后,且简便易行无创[4]。本文通过分析ST段回落与患者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深入了解ST段回复不全患者的特点,以指导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4月至2012年12月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198例。根据术后即刻心电图ST段回落是否<50%,分为ST段回复不全组(42例)和ST段回复完全组(156例)。
1.2 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为:胸痛持续30 min以上且应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2个以上相邻导联的ST段抬高≥1 mm。急诊PCI治疗依据当年指南完成。有急诊PCI指征的患者均于术前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300 mg、氯吡格雷片300~600 mg。术前不常规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常根据医生的经验选择。
1.3 观察指标
(1)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基础疾病等。
(2)分析造影所见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及PCI过程,包括IRA、病变特点、术前术后TIMI 分级血流、总缺血时间(发作胸痛等症状到球囊扩张时间)等。
(3)ST段回落率测量与计算:回顾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心电图,术前即刻心电图是指行穿刺前记录的心电图,术后即刻心电图是指手术结束(拔除桡动脉鞘管或包扎股动脉穿刺处)时记录的心电图。由一名专业医师应用标准尺、放大镜等工具进行分析。ST段以J点后80 ms开始测量,以PR段为基线。ST段回落率用术前与术后ST段抬高总和之差与术前ST段抬高总和的百分比表示。ST段回落不全是指ST段回落率<50%。
(4)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靶血管重建、再发心肌梗死或死亡)。
(5)对入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靶血管重建、再发心肌梗死或死亡)。
1.4 排除标准
(1)左主干及桥血管急诊PCI患者,因其心电图缺乏明确特征;
(2)无法获得术前及术后即刻心电图的患者;
(3)心电图表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起搏心律等图形使ST段评价受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运用成组t检验(levene’s);分类资料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自2007年4月至2012年12月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236例。排除10例左主干病变或桥血管病变的患者,19例心电图资料不全,9例符合心电图排除标准。最终198例患者入选该研究。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见表1。198例患者中,心电图ST段回复不全者42例,占21%。年龄(60.41±11.53)岁,75岁以上患者23例(11.6%)。男性155例(78.3%),高血压患者92例(46.5%),糖尿病55例(27.8%),吸烟患者123例(62.1%)。总缺血时间为(3.5±1.9) h。
对比ST段回复完全组和ST段回复不全组基线资料(表1),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梗病史、CABG或PCI史、吸烟史方面均无差异,但ST段回复完全组患者中大于75岁患者数明显少于ST段回复不全组(14例,9.0% vs. 9例,21.4%;P<0.05)
对比ST段回复完全组和ST段回复不全组手术特征(表2),显示ST段回复不全组总缺血时间明显长于回复完全组[(5.2±2.2)h vs.(3.0±1.6)h,P<0.01],术后冠脉造影IRA血流达TIMI3级者少于回复完全组(32例,76.2%[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服务,欢迎您的光临] vs. 140例,90%;P<0.05)。ST段回落不全患者中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率较低,应用IABP几率高于回复完全组(均P<0.01)。
随访时间1~6.7年,中位数3.2年。住院期间及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ST段回复不全组均高于回复完全组。
3 讨论
通过本研究,笔者筛选出行急诊血运重建的STEMI患者术前的某些特征,如高龄、LAD闭塞或者前壁心梗、缺血时间长、术前未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者,易发生ST段回落不良。同时ST段回落不良往往与住院期间应用IABP、院内及随访心血管事件高发生率相关。因此,应发病早期关注具有上述特征的患者,以指导进行早期危险分层、强化治疗及预后评估。
当今的血运重建治疗,已不再是仅仅心外膜血管的再灌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组织再灌注的重要性[5-6]。目前评价再灌注的指标,从冠脉造影TIMI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MBG),到超声心肌对比显像、心脏MRI及心电图ST段回落,均在临床及研究中有所应用[2]。其中,心电图ST段回落是评价STEMI 患者PCI 术后心肌组织再灌注的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有研究显示,体表心电图ST段回落不仅反映心外膜血流,且反映心肌组织灌注情况。ST段回落还可定量评价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及评估患者预后[7-8]。
临床上时常见到部分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即使较早期进行了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梗死相关血管TIMI达3级,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仍较差[9]。本研究中,ST段回落不良的患者中术后IRA未达TIMI3级者发生率高(10/42,23.8%);但需注意到仍有76.2%的患者,即使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达3级,亦发生了ST段回落不良。目前认为血管远端栓塞、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生物活性因子等诱导的微循环障碍可能与此相关[7,10]。本研究中,ST段回落不良组患者应用IABP几率高于回复完全组;住院期间及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回复完全组,均亦提示ST段回落不良与临床表现及预后差相关。
单因素分析是否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与ST段回落明显相关,即ST段回落不良组患者仅38.1%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明显低于ST段回复完全组的62.2%。分析原因可能与前者高龄患者居多,临床医生担心
[1][2]下一页
出血风险相关[11]。另外早年病例中由于认识原因及诊治指南导向应用较少。本文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5岁、前壁心梗或LAD 病变、总缺血时间是术后心电图ST 段回落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由于动脉硬化本身具有时间依赖性,微循环障碍的多成因性(远端血栓形成、生物活性因子导致的微血管收缩、血管或细胞水肿等)均与衰老密切相关[11-12]。因此年龄毋庸置疑的成为ST段回落不良的首个独立预测因子。前壁心梗的及总缺血时间长的患者,发生ST段回落不良的风险明显增加[13]。这可能因为心肌坏死范围大,微循环障碍及组织损伤较重,易导致左室重构,因此对心功能影响较大,从而会对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14-15]。
本文筛选的临床[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特点简单方便,易于指导临床工作。对于具有以上ST段回落不良危险因素的患者,无论术前、术中、术后都应格外重视,术前做好充分沟通,预测手术风险,做好术前各方面的准备。术中避免对心肌细胞的进一步再灌注损伤,早期应用药物及血栓抽吸等手段避免无复流发生。术后严格抗血小板治疗,注意围手术期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Brodie BR, Stuckey TD, Hansen C, et al. Relation between electrocardiographic ST-segment resolution and early and late outcomes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J Cardiol,2005 ,95(3):343-348.
[2] Niccoli G, Cosentino N, Minelli S, et al.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Curr Vasc Pharmacol,2013,11(2):245-262.
[3]Sezer M, Umman B, Okcular I,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vas-cular resistance and 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reperfus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Interv Cardiol, 2007, 20(5):340-350.
[4]Przyluski J,Karcz M,Kalinczuket L,et ison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st segment resolution analysis for prediction of 1-year mortality after prim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07,12(1): 5-14.
[5]李美红,牛杰,冯新恒,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 段回落程度与预后的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97-599.
[6]周志明,周玉杰,郭永和,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ST 段回落不良的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6):406-408.
[7]Jaffe R, Dick A, Strauss B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related myocardial injury and coronary no-reflow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J]. 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0,3(7):695-704.
[8]夏勇,杨煜,李东野.急性冠状动脉病变后微循环障碍发生时限及预处理对其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2):127-131.
[9]Verouden NJ, Haeck JD, Koch KT, et al. ST-segment resolution prior to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s a poor indicator of coronary artery patenc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2010,15(2):107-115.
上一页[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