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教学可分为课程显性和课程潜在教学。作者从潜质教学中出发,分析潜质课程的展示与内涵,其目的在于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德育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的显性与潜在属性;德育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基于对学生施教作用和表现方式来划分,有课程之显质属性和潜质属性。
一、语文课程之潜质特点
语文课程的潜质特点具有显质课程所无法相比的道德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力式影响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潜质教学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显性教育外,所有民族小学教育中的其他因素均可包括其中。第一,从教师教学角度上看,教学环境包括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泛泛场面上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观念与价值。比如,各类图书和影像资料及网络资源、校规班风、规章和制度能承载的文化与精神,以及学校建筑之布局与风格、树木与花草等园林艺术的文化与物质等等。第二,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角度上看,无论是他们的“三观”与学习态度,还是兴趣爱好与情感动态等方方面面的个体心理要素构建,都受潜质教学的潜在性影响。这些影响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还有有形的和无形的潜质性因素。[1](二)自发式影响特点。显质教学是以预置性思量,精致取舍的“外化”表现方法,可在学生的意识、积极心理反应上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其教育教学之影响比较显明,在教与学的主观与客观上来说,这是可觉和可知的,教和学双方在时空位上有着实时互动。教学过程前和过程之后,主体客体双方均伴有自我评价,有目的、自行式行为调节。(三)可变性影响源头。潜质教学的源头影响可有实物式和虚物式两种。实物式影响源头是指各类图书影像类资料及广泛的网络资源,还有校园建筑等物化教学环境。虚物式影响源头是指班风与校风、校规与制度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等潜在的因素。[2]
二、德育教育在潜质性教育行为中的体现
潜质教学的这类特性决定着其独有的德育教学价值。潜质教学之丰富的德育价值有着以下特点:(一)潜质教学赋予学生心智成长的影响价值。学生的成长包括个体不时被外化、心智成熟的进程。学校是有组织的雏型小社会集体,须映射着社会的主流与主体文化范畴。小学生的成长往往是通过规范、规则、纪律的效仿与学习。学校要使他们开始适应学校的管理结构、研判与评价体系、群体式生活方式。(二)潜质性教学对学生个体形成的价值研判。学生的身心、才智、德行等多方面显著有别于他人的自我特性,展现着人之具有的个体化差异。潜质教学的教育要素因其缄默性、内论民族小学语文潜质性教育中如何巩固道德教育苏梅雅(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蒙古族小学内蒙古赤峰025156)隐性,人对其反应度和敏感度是不需要事先预备而只在潜在的状态,然后内化在心里。[3](三)潜质教育在教学实线中对情感陶冶的影响。情感元素系教育教学的外在情境,潜质教育正是为此提供实时互动的教学情境。潜质教育需要幽雅的教学与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铸就和谐的人际氛围、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包容着丰富的内涵、生动而具体的培养氛围。它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境育情”和“以境陶情”的效果。(四)行为规范和引导价值在潜质教育中的体现。潜质教学的诸多要素要从物化环境至文化与传统;从班风班规到校纪和校规,再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到校园和教室环境的布局均显现着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它有一种强势的同化力,能使每一位学生接受潜在的情感感染,表现为一种归属式的心理需求,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发地进行行为规范。除外因这种规范与引导的感染力之外,学生朝夕相伴的同学和老师以及周边的学习氛围,这些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有亲和力;既不是空洞式说与教,又不是外力简单式的压服教育。[4]教师要把人格健全式教育与培养,作为道德行为与心理健全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道德教育与健康心理教程的既定而共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在于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模式。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又具有主体意识、健全人格和个性化才能的人才。因此,教师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即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让学生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基础。事实上,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
由此可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因素都以健全人格的建构为基础,都统一于人格教育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人格教育讲究关心体贴,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对症下药,强调遵循个体的心理规律,注重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这种教育与人性相结合的人格教育模式,一是可作为实施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二是可以为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5]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杨海英.简论老师职业素质[J].科学大众,2008(9).
[3]王爱军.浅谈学生的主体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7(2).
[4]哈斯巴图.教具与教学中的作用[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4(4).
[5]张兴涛,郭东岐.新世纪老师素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苏梅雅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蒙古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