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城乡统筹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影响,解决好“三农”问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本文在研究当前“三农”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下,依然应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办法,人均资源相对较少,人们经济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现象,在“三农”问题的表现有:一因为当前农村依然应用落后的生产技术,而且种植结构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也没有改变,导致农产品产量不高。农民收入不增长,农业不能得到发展;二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对地块实行分割管理,不能应用当前先进的大型机械;很多农村青壮年人员都外出打工,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发挥最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限制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条件依然落后;三农村人多地少,不利于大面积收割,人们的种植观念长期内得不到转变,很多农民在公路上晒粮,大量焚烧秸秆。这种操作办法对环境产生恶劣影响,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四农村交通长期内得不到改善,农民信息不灵,生产的农产品不知销往何处,各种农业新技术也不能引进来。由于存在上述这些问题,所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不断升高,不利于市场竞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不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因此农业生产有的地区大量减产,有的地区虽然丰收但收入不能增多,因此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国家只能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和种粮补贴。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农民素质培养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各种形式的经济都会以科技和资金指向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长期存在,因此要想取得县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则必须提高全体农民的综合素质。而文化素质是至为关键性因素,文化素质就是指人们在文化领域保持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素质,说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和能力、情感等全面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当前存在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农民素质,而应用最多的是对农民开展培训,对农民开展培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将不同类型的农民进行分类,这就是确定培训对象,对其进行不同专业培训。再依据培训人员的年龄特点、文化程度、从事生产等不同确定不同的培训课程,自技术推广方面来看,应重点做好农民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对农业建设的需求工作。二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只有生产技术是不够的,真正提高全体的综合素质、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时期农民才是最为关键性工作。所以对农民开展教育,改善农民生活在农民教育中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农村妇女家政、对农村青年进行智力、健康、道德、技能教育才是农民培训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讲,对农民进行培训应该包括下面这些方面:一知识,也就是真实数据和客观信息;二技能,也就是培养农民的真实动手能力;三态度,也就是农民的价值观和情感的全面表现。
2、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农业部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切实转变自身职能,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应顺应历史潮浪发展,积极转变职能,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我国广大农村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快以工促农和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转型。
当前,我国研究“三农”问题的人员和部门众多,负责管理“三农”问题的单位也不少,但在实际状况中,“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笔者经过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真正负责“三农”问题的部门和人员。很多部门和工作人员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种植何种作物,采取什么种植技术,如何发展高效农业,这种实际问题都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民在劳动生产中只能依据以前种植经验从事生产,大多地区的农民依然是“靠天吃饭”。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科学种植技术,农村经济自然得不到显著发展。假如不能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则根本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筹划建设一个负责“三农”经济的部门,真正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负责,使其居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有: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负责推销农业产品,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农民共同富裕。
3、建设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农村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部门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础,对涉及“三农”问题的部门进行重组,建立对“三农”问题切实负责的机构,科学配置当前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再有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较高专业技术、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型人才,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真正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减轻政府行政机关的负担,再有,可以将农村经济建设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机关或个人身上,可以使机关或个人充分发挥作用。
县域经济指的是包括“三农”统筹城乡的区域经济,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作为主体经济。发展这一部门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不但可以增加农民增收渠道,而且可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全面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明确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基地的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具有多种层次而且综合性较高。在富国强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工业的持续性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由此看出县域经济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提升二三产业比重,协调城乡经济
农业和农村人口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大量比例,而县域经济虽然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但并不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只是为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县域经济的任务不单包括发展农业经济,而且具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责任。工业产业具有较高效益,工业化发展必将有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我国农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较低,因此发展速度明显滞后,所以一定要重视工业的发展。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下城乡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县域经济要想获得发展首先应该做好村和乡镇的协调工作、农业经济发展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当前,通过笔者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可以发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处于落后阶段,还不能与当前的城市经济相比,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
5、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为了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则需尽量减少农民在国民中的比例,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群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当前城市经济发展形式主要是科技指向型和资本指向型产业,基本不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再有城市中存在数量众多的下岗工人,有限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农民需要。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有限,而大中城市对工作人员的文化要求相对较高。而县域经济则与此不同,县域经济发展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形式的经济需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容纳大量的农村人员就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这一形势,所以大量农民转移到县域小城市或小城镇,这种现状也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可以同时发展县域第二、第三产业。这种经济发展形式可以促进广大农民就业,而且不具备就业风险。
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的前提下,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大量减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程海华 来源:商业2.0 2014年8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