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农业气象因素影响稻瘟病发生分子机制初探
引言
本文主要在病虫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建议,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这也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要求,稻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所以加强稻瘟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结合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实验,对气象因素影响稻瘟病发生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1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条件、侵染过程和发病特征
1.1稻瘟病发生的条件
囊菌是引发水稻稻瘟病的主要因子,发病的机理就是降低水稻基础免疫能力,使稻瘟病爆发和流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促使这一病症发生,其一是水稻属于易于感病且基础免疫力差的品种,这属于本质因素,其二是存在能够致使水稻染病的菌群,其三是适合于菌群生长和染病的气象条件,主要的内容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因子。
1.2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
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稻瘟菌侵染水稻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环节,第一步是进行孢子吸附,然后开始萌发和生长。第二步是芽管在侵入体中逐渐生成。第三步是形成附着胞,为侵入钉的产生创造条件。第四步是产生侵入钉。第五步是稻瘟菌菌丝开始在被侵入的宿主体内生长。从气象因素的角度来分析,是通过风力的传输将孢子吹落到水稻叶片之上,然后由孢子自身分泌一定的粘液产生较强的吸附力,使其不易掉落,当环境适宜时,孢子就可以生长,产生瘟病。
1.3稻瘟病发病的特征
经过研究,稻瘟病发病期主要存在于秧苗阶段、分蘖期和抽穗期,开始的菌体感染属于潜伏期。由于菌体感染时的位置不同,稻瘟病的发病部位也各不相同,經过总结,主要的瘟病部位有苗瘟、叶瘟、穗颈瘟及节瘟等。整个稻瘟病发病循环过程是由传播、侵入、潜育、再侵染四个环节组成,其中孢子的传播,吸附和萌发、侵入钉的形成和侵入水稻细胞体这一过程所需时间在6h左右,然后菌体进入潜育期,接下来会产生病斑,病斑区域会产生大量的孢子,导致大面积病发。
2水稻对菌体的抗性机理
2.1水稻自身免疫系统
水稻自身对囊菌主要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天然免疫机制。其一是由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PTI,其二是由效应蛋白诱导的ETI。植物会对侵入细胞表面的病菌进行原微生物的病原菌进行分子模式识别,激活PTI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并峻的侵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病菌会分泌效应蛋白来抑制PTI免疫能力的发挥,与此同时,植物也会进化出能够识别效应分子的抗性蛋白,产生ETI免疫效应,来抵抗病菌入侵。这些抗性基因主要编码为NBS-LRR类蛋白。
抗稻瘟病的醚菌脂分子式
2.2硅含量对并发率的影响
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相关的专业人士发现营养元素硅的含量对稻瘟病抗性有一定的影响,采取外施硅盐,可以提高水稻叶片硅质化程度,降低稻瘟病的发病率,所以我们认为硅的含量与水稻稻瘟病发病率呈反比,也就是说,硅的含量越高,稻瘟病发病率越低,这主要是因为矿化硅可以包围病菌菌丝,抑制菌丝的生长。
2.3稻瘟病发生程度预测分级标准
我们将病害指数定义为DI,是感染稻瘟病的发病面积与种植面的比值,并将20%以下定义为轻度发生率,20%—40%定义为重度发生率,40%以上为重度发生率,发病级别如下:
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病害等级确定(黑龙江省某市):
3气象因素对稻瘟病影响的分子机理
3.1温度
第一,最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为25℃~28℃,最容易产生瘟病,当温度高于35℃或者低于15℃时,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当温度较高时,病菌会形成耐热蛋白来抵抗高温,当温度过低时菌体会通过腺苷酸激酶来适应寒冷的环境;第二,水稻属于喜温植物,如果温度较低,苗期和育穗期就会受到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发生枯萎,导致瘟病;第三,关于温度对病原菌和水稻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的较少,还不是很深入,无法进行定性分析,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该影响具有动态性。
3.2光照
第一是光照对病瘟菌的影响。光照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长,主要体现在稻瘟菌与水稻接触后经历的黑暗期,如果这一时期光照较强,病菌将无法快速生长。除此之外,光照越强,芽管越短,附着胞也会受到抑制,降低侵染率;第二是光照对水稻抗病能力的影响。光照较好的情况下,水稻光合作用强,植株生长旺盛,抗病能力较强。但是对于光照对水稻抗瘟性影响的分子机制还没有清晰透彻的见解,因为相对之下,该机制较为复杂,还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3湿度
湿度对病瘟菌生长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因为病瘟菌需要一定的适度为其提供生长环境,尤其是当湿度达到90%时,菌体会快速繁殖,除此之外,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会在水稻叶片表面形成水膜,更有利于孢子的粘附和侵入,所以导致并发率较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湿度大可以缩短病菌的潜育期,快速的增加孢子量,为稻瘟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
4结束语
从气象因素的角度对稻瘟病暴发与流行进行分析是当前科研的重点,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气温、湿度和光照等气象条件对菌体生长传播和水稻自身免疫能力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机制角度进行深化研究,采用基因、生物等方法来有效控制稻瘟病,加大研发力度,为水稻的防病减灾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许艳男
第2篇: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研究
当局部气候发生变化之后,为粮食的生产造成很大威胁,通过调查显示,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南方的洪涝灾害加重,导致北方的干旱受灾面积扩大。例如在春季出现霜冻,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农作物的抗寒性开始减弱,导致农业增产不稳定。当这些问题长久存在,没有一个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时,影响我国农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掌握气候变化规律,提前做好预防。
1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
对于气候变化而言,主要是在长时间范围内气候的平均状态发生变化,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任何一项发生变化,对于气候发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尺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当气候发生变化之后,虽然可以提高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从整体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尤其是出现极端变化后,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负面的。例如当全球开始变暖之后,直接导致我国南方春季霜
冻,或者发生雨雪冰冻等灾害,另一方面,还容易导致农作物抗寒性减弱,作物的发育期提前[1]。
2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
2.1分析冰雹灾害造成的影响
大风冰雹灾害属于第三大农业气象灾害,由于全球开始变暖,大风冰雹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多,而且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的灾情比较严重,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大风冰雹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到1/10左右。
2.2分析旱灾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加剧,导致土壤和水分大量蒸发,土壤中水分开始亏缺,受灾面积也开始增加,当前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受旱灾比较严重,在以后的发展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受旱灾的面积会进一步扩大,这些情况和我国的降水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由于大范围的降雨减少,导致局部地区的降雨会更少,导致这些地区的干旱进一步加重,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开始下降,甚至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2]。
2.3分析洪涝灾害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对于我国的洪涝灾害而言,如果按照季节划分可以分成春季、初夏、夏季、秋季,这些洪涝灾害都有其一定的特点,而且其基本不会受到季节变化的限制,在一年之内都容易发生。通过多年的数据跟踪调查显示,发生夏涝的概率偏大,而且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我国洪涝灾害主要有几大区域,例如长江区域、淮河区域、黄河区域,由于全球温度变暖,海水的温度也不断提高,导致暴雨、台风等洪涝灾害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2015年范围,由于气候变化,温度整体上升,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升高,出现极端气候的频率增加,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3]。
2.4对冷害的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最近50年左右,东北经常出现低温冷害问题,例如在1969年、1972年和1976年,在这三年中属于严重低温,导致东北地区的粮食减产150多亿千克,但是当进入到了70年代之后,这种冷害发生的频次降低,尤其这几年基本没有发生比较严重的冷害,当原有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不变,气温均值增加,极端低温发生的概率会因气候变暖而减小。但是现实并不是所预想的这样,例如在90年代黑龙江省就出現了低温冷害,比之前发生的冷害还要严重。我国华东地区的油菜、小麦、大麦都属于早熟品种,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这一地区的冬季气候变暖,缩短了作物越冬期,这样农作物就会提前返青和拔节,这一现象导致农作物的抗寒能力减弱,当出现微寒天气的时候,农作物就容易被冻伤,直接影响以后的生产,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由此可见,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起来,如果一个地区的热量条件开始改善后,就容易导致作物稳产的气候风险性增加。这一问题和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在生产耕作时都是以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因此在种植农作物时就不考虑最小的灾害风险。当一个地区开始变暖,和历史同期温度有所提高后,相关的农户会选择种植一些偏晚熟的品种,以此来提高经济收入。这就是农户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针对气候变暖这一情况,改变了之前的种植品种,而改为适合这一温度,可以达到高产的新品种,这就导致这一地区发生冷害的概率增加,因此农作物自身抵御寒冷的能力减弱,其只适应温度较高的环境,因此相关人员要予以警示。
总结
通过以上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分析,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发生较大变化,但是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有限,会影响植被的生长,降低农户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当气候发生变化后,导致我国南方发生旱涝灾害,北方发生冷害,在以后的农业发展中都要予以重视。
作者:贾丽杰
第3篇:晋城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研究
近年来,极端天气常规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农用天气预报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作为气象部门主要的工作列入《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中,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展针对晋城市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业务,对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和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的技术手段有重要意义。
1国内外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国开始开展农用天气预报的研究,例如英国开展的冻土深度预报;美国开展准确率保证的灌溉、施肥、收获等农用天气资讯和预报服务合同;美国农业部每周还编发国内和全球农业天气公报;日本开展水稻的种、管、收和果蔬园艺等产业农用天气预报服务。
我国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推广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开始向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推广,相应的研究也就此开展。近年来,黑龙江气象科研所进行了基于大宗粮食作物的黑龙江省农用天气预报,开展了农业气象指标、一季稻生产适宜性评价、春玉米生长发育气象适宜程度诊断技术研究;吉林省研制了农用天气预报系统,具有农用数据管理、农用指标和预报方法浏览查询、农用天气预报快速制作等功能;2006年广东省在果园、鱼塘等农业设施建立自动气象站,借以开展农用天气预报研究;陕西省经济作物台专门为果业为主的经济作物做气象服务,对苹果、葡萄、猕猴桃、柑橘、樱桃、设施农业、红枣、茶叶、核桃9个作物品种的气象服务和科研开发进行了探索,推动了整个陕西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较其他地区更为先进。
2晋城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晋城市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分别为设施蔬菜、小杂粮、干鲜果、畜牧、蚕桑、中药材、苗木花卉、食用菌,其中设施果蔬和食用菌统称为设施农业[1]。晋城市目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气象部门对传统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和为农服务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开展的为农服务包括粮食作物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专题气象服务,开展了冬小麦和春玉米的适宜播种期和粮食产量预报,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而晋城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关于特色农业进行气象服务的研究远不能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2.1特色作物观测数据缺乏
目前,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中涉及特色农业发展必需的观测数据较为缺乏,如特色作物生育进程等持续监测数据非常少,主要观测数据集中在光、温、水等方面。因此,很难开展深化、细化气象条件对特色作物影响的研究[2]。
2.2产品内容单一,缺少科技成果支撑
由于特色农业对气象服务要求的特殊性,目前晋城市特色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特色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与相应的农业气象条件的关系罕有研究,晋城市农业气象服务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严重不足,因而不能满足目前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2.3天气预报准确性与预报要素多样性不足
目前,短期天气预报非常准确,但长期天气预报依然不够准确,同时对特色农业发展必需的相关天气预报内容尚缺,预报要素的多样性无法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2.4与气象部门外部合作不够
目前,气象部门与大型生产基地的沟通还未真正建立,不能及时掌握特色作物的生长状况及生产情况,直接影响服务产品的形成与制作。此外,气象工作者对特色作物的生产技术知之甚少,提供的农业措施也不够准确。
2.5特色农业气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没有真正开展特色农业气象队伍建设,大田作物的气象服务都是由气象台人员兼职,没有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农业气象人员,在保证繁重琐碎的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无法有效地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3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建议
为加强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切实推进“智慧气象”发展战略,结合晋城市当地气候特点和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对如何开展本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3.1设置小气候观测设备
安装包括光、温、水、墒情及地温等多要素的小气候观测设备,必要时安装实景监测系统;设置物候观测点,对作物生育进程、病虫害发生情况持续跟踪监测,通过实时资料判断气象条件对作物长势的影响,不断积累经验,分析研究,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有序开展[3]。
3.2学习先进经验与做法
通过培训、“派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明确每一个特色服务对象的具体业务内容,制订每一个特色服务对象的周年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3.3开发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根据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开发制作各类服务产品。研究制定不同作物品种关键生育期适宜生长的农业气象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各个生长发育期应对各类天气状况的措施,建立指标体系和周年服务方案[4]。
3.4加强沟通协作,培养人才队伍
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各大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合作,了解农业发展新规划,掌握作物长势与农情,与农业专家或基地技术人员融入式交流,学习实用性农业知识、不同作物习性、种植技术及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并传授相关气象相关知识。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专业的为农服务团队,为晋城市特色农业开展监测、研究与服务[5]。
4结语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晋城市农业生产重点逐渐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气象部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的合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名特优产品的气象条件研究,不断丰富、深化特色农业气象产品内涵;加强研究力度,建立各种特色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各品种生育期最适宜和致害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合理布局和新作物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逐步完善气象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大力提高特色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宋军芳
第4篇:新型自动气象站在夜间农业气象观测中的运用探讨
新型自动气象站指的是能够对气象进行自动观测,并将相应数据加以储存的设备,主要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所构成。软件包括业务软件和系统软件,对业务软件进行安装的平台为计算机,业务软件所具有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气象站进行监控,并且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处理和上传。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和其他外围设备,硬件系统主要用于对天气现象的实地观测,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被观测的气象类型
随着新型自动气象站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气象的夜间观测过程中,现阶段被观测的气象种类与过去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不同。例如,米雪、冰粒和大雪分别出现时,均记录为“雪”,但是当米雪、冰粒和大雪同时出现时,则记录为“雨夹雪”。另外,在夜间通过观测软件对各气象要素进行采集或观测的时间通常为20:00至8:00,连续观测的时间则为8:00至20:00。
2农业气象夜间观测的注意事项
2.1雨凇与结冰的区分
雨凇最常见的状态为毛玻璃或是透明状态、外表光滑。雨凇是由过冷却降水和地面物体互相接触所形成的,因此,当降水现象停止后,雨凇便会随之消失。结冰是当夜间温度低于0℃时,在露天水面通过冻结所形成的冰。
2.2霜、露和积雪能否共存
积雪指的是被雪所覆盖的地面面积达到台站能见面积的1/2或以上时的天气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积雪现象的形成,需要以降雪为前提。另外,即使有积雪现象的存在,夜间也同样可以形成霜和露。
2.3霜、露和雾、雾凇能否共存
雾是微小水滴在空中大量悬浮所形成。现阶段通过人工的方式对雾进行观测,能见度最高为1000米,而自动水平能见度最高仅为750米[1]。雾凇是由水汽凝华或是雾滴冻结而形成冰晶物,雾凇最突出的特征在于结构松散、表面呈粒状,极易由于振动而塌落。雾和雾凇均为乳白色。如果霜、露和雾同时存在,只需要对雾进行记录,当雾消失后,在对新生的露加以记录。
2.4霜、露和液态降水能否共存
霜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晴朗、微风、地面温度低于0℃,霜是由水汽或水珠通过凝华所形成的,常见形态为白色冰晶。在地面温度高于0℃、晴朗的夜间或傍晚,或地面温度高于0℃、湿度较大的夜间或傍晚,都会形成露。另外,在近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存在由水汽凝结所形成的冰,也是由露形成的。
3农业气象夜间观测中新型自动气象站的运用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国气象观测业务还无法实现对雨凇、阵雨、雨夹雪、积雪或是结冰等现象的自动观测,尤其是对位于高山之上的气象观测站来说,气候环境恶劣,自动气象站想要实现对农业夜间气象进行高效的观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工作人员在记录各种天气现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对不同气象要素所呈现出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结合,并且通过科学的分析,保证最终记录的准确性,如果时间已经超过20:00,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进行记录,还需要以气象要素所对应的变化趋势为基础,对降水或其他天气现象进行判断并及时记录。操作的具体方法为:工作人员首先打开站台测报软件的“天气现象”一栏,然后再将夜间所观测到的天气现象根据其出现的时间和顺序进行记录,并且在7:00至8:00再一次对天气现象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了与上次记录不同的天气现象,则及时将其记录在案。如果不存在降水,并且地面没有非常明显的潮湿现象,那么工作人员就应当将观测的重点转向霜、露、雾凇等现象方面,通过气象站在夜间所记录的地温、气温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凝结、冻结等现象出现的时间进行大致估算,如果出现了降水现象,还需要对该降水现象属于固态、液态还是混合态加以分析,同时结合夜间是否有闪电、雷鸣等情况的出现,对降雨连续性进行判断,最后将判断结果记录在“天气现象”一栏中[2]。
现阶段,已经能够被有效自动观测的常见天气现象有轻雾、浮尘、沙尘暴等,这主要是因为当出现上述天气现象时,空气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水汽和细微尘粒,因此,自动站可以通过对风度、温度、能见度等传感器的应用,对相应的轻雾、浮尘、沙尘暴等天气现象所對应的视程障碍进行判别和记录[3]。需要注意一点,在对天气现象进行自动观测时,工作人员应当保证所应用观测软件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下,如果由于夜间停电或其他不可抗因素而导致电脑关闭、数据缺失,在电脑重启后,应当在异地时间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在对天气现象和相关因素进行记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保证所对应天气要素记录的准确性,如果有大风现象出现,那么对出现大风现象的时间进行详细记录。
4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随着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建成,轻雾、浮尘、沙尘暴等多种具有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都能够被准确的观测和记录,但是由于夜间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在对其进行自动观测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观测盲区。上文从观测工作的注意事项和应用方法两个方面对自动气象站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任龙等
第5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概述
引言
在近几十年来,关于风险评估的理论得到迅猛发展,并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针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进行的研究却是为数不多,现存的研究成果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今后的研究工作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到底哪个方面的研究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已成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必须面临的课题。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关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研究文献有出版于1999年的《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本书的核心是风险分析技术,书中有关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理论、模型和方法等内容的分析,但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到2003年薛吕颖选取了京津地区及河北地区1949—2001年之间每年的冬小麦产量数据为依据,估算除了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这两个地区的冬小麦年产量增减的风险概率。再到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的王素艳开展的关于北方冬小麦的抗旱风险分析及风险区化的研究,其中详细地分析了北方冬小麦的特点和特征,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温度和光照的因素,对冬小麦的生产能力进行风险评估,并做出了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也是有史以来,对小麦的干旱风险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区划。从文献的研究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者一方面还没形成统一的认知标准,还缺乏具备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风险评估模型。
1.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风险评估的研究中,通常按照研究倾向的不同重点将评估模型划分为经济型风险、社会型风险、环境型风险、潜在型风险和综合型风险等五大基本类型,在各个类型中,应用于不同的领域有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险评估模型。美国研究专家和on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这书中,对美国主要的各项自然灾害作了详细的研究和概述,并分析了主要灾害的损失期望值和风险程度,同时提出了应对灾害的管理措施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方法。但没有涉及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从国外的风险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外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更倾向于经济领域,对农业领域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2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2.1关于风险评估指标的问题
根据统计的文献显示,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一般包含有洪涝方面的风险评估、干旱方面的风险评估和冻害方面的风险评估3个内容,但这些风险评估的实用性却不强,尤其是在干旱方面的风险评估更甚。几乎所有关于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研究记载中,都是采用降水负距平作为评估指标,这种方法的评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降水负距平只适用于长期干旱的地区,而对短期间的干旱风险的评估是不够准确的。总体来说我国现存的风险评估指标的适用性和实用性都不高,缺乏充足的科学技术含量,所以推进和完善有关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研究还需后人加大努力。
2.2关于风险评估和区划的问题
国内外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方面都是把目光集中于大的方面,例如对全国或某个大地区或某种农作物的风险评估进行研究,而对于具体的小范圍地区或针对某一气象灾害对某一作物的评估却很少,造成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不完整、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应该引以为鉴,开展系统的细致化的气象灾害研究。
2.3今后的风险评估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农业的生产提供服务,所以对评估的区划的研究应该更多地考虑在农业生产上的效用性问题,将研究工作不断精细化,不仅要对大范围、大区域进行研究,也要对具体的某一气象灾害、某一农作物进行研究,并对研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多元化的分析,使研究能真正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3结束语
从上文中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在风险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的点和面也比较窄;外国在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健全和深入。同时国内外都缺乏在农业气象灾害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需后人继续努力。
作者:庞爱平
第6篇:农业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及其发展思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洪涝以及冰雹等极端天气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气象事业呈现出发展迅猛的趋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逐渐实现完善的目标,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手段。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对农业气象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必须与时俱进,实现对气象事业的不断探索,这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
1.冷冻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冷害以及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冷冻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冷害是一种发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温度不够而引起。霜冻以及寒潮都是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发生在出夏季之外,地域性教强势冷冻灾害的明显特征。
2.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分别为土壤干旱以及大气干旱这两种干旱都会导致农作物内部水分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同时补给速度远远小于流失速度,这也是影响农作物体内水分严重失衡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作物光合作用降低以及呼吸作用减弱的现象都是有上述原因引起,这不仅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阻碍作用,同时会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大幅度的降低。
3.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洪涝灾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一般可分为洪灾、涝灾和湿灾3种。降水是引起洪涝灾害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特别是夏季降水。一个地区一旦出现连续降下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农田就会出现大量的积水;或者由于暴雨引起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淹没了农田。如果这种势态无法有效控制的话,就会造成農作物大量死亡,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随着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洪涝灾害出现越来越频繁,并出现逐年增加态势,仅2016年洪涝灾害对安徽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250亿元,其中农业损失为93.6亿,严重妨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4.冰雹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对刚出土不久的幼苗来说,冰雹的砸伤可能造成全面死亡;对于成熟的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有时候是毁灭性的,特别是果实类的农作物,造成果实砸伤或掉落、果树破裂,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冰雹对设施农业也会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大棚水果和蔬菜,在遭受冰雹之后,大棚设施遭到破坏,从而对大棚内的水果和蔬菜造成影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预防和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策略
1.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分析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对于冷冻灾害要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气象分析设备,时时做好气象监测、气象分析、预报预警和服务应急准备工作,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同时还要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制定冷冻灾害防御方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农业人员也要大力向农民推广有效的增温助长制剂,比如“天达2116”。冻灾发生之后,及时喷洒“天达2116”的农作物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而没有喷洒的就会减产或者绝收。
2.预防干旱灾害的措施分析
要缓解和治理干旱灾害,就要做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远距离调水措施,可以人为地从有多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调水,有效弥补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从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要缓和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可以兴建一些小型灌溉工程,在雨水丰沛时期把雨水蓄藏起来,便于干旱期灌溉之用。这些工程还可以结合养殖、发电、航运等等开展多种经营,从而促进和活跃受水地方的经济。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时监测自然云的情况,有条件的话就实施人工降雨来缓解或者解除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
3.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分析
针对洪涝灾害,也要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做好气象监测、分析和预报。在强降水来临之前就要做好预报工作,并通知、指导农业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采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工作,从而降低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不耐涝的农作物要做好田间的清沟沥水工作,保证土壤的疏松透气。对于水稻等农作物也要修好田间的排水沟,在暴雨来临之前把田间的积水及时排出去,而且好的排水沟也可以防止强降雨过后形成的内涝。修建水利设施和建造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4.预防冰雹灾害的措施分析
长白山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的多雹地带。要想减少冰雹灾害,就要想办法破坏冰雹云的形成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种植被来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其次,做好冰雹云的识别、认清冰雹主要活动路径工作,并及时预报预警,在冰雹来临前就把成熟的农作物及时抢收。同时要指导多雹地区的农民多种植抗雹且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再次就是人工防雹,也就是干扰和破坏冰雹的形成,防止冰雹的生成。目前的方法就是利用高炮或者火箭把碘化银粉末与红磷的混合物送入冰雹云层,产生的冲击波可以使小水珠合并成大的水珠,从而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三、结束语
良好的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因素。对于目前的气候变化,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因此气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天气变化,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和生产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开始分析,从各项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着重分析了水、光照、温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并根据水热协调,对我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作者:王金龙
第7篇: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气象灾害的分类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天气、气候以及次生衍生的灾害。台风、暴雨、雷暴、低温、连阴雨、冻雨、干旱、热浪、沙尘暴等等,直接造成的灾害,称之为天气、气候灾害。衍生灾害主要是指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酸雨等等。不仅气象、天气灾害会对农业产生影响,气象的次生、衍生灾害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我们在预警系统开发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气象灾害的各个方面。
2.影响和田地区农业的主要灾害
目前,影响我国新疆和田地区农业的气候灾害主要是干旱、沙尘暴、低温和高温热四个方面。
2.1干旱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体内水分的流失,从而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枯萎、落花、落果、死亡的现象,干旱灾害是我国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集中分布在北方以及西南的云贵高原上,新疆地区可以说是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由于干旱的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2.2沙尘暴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四、五月份,由于这时正是瓜果蔬菜的等经济作物的发芽和开花的时期,此时作物的生命力比较脆弱,这时一旦发生沙尘暴灾害,轻则叶片蒙尘,呼吸作用降低,重则苗死花落,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并且沙尘暴的大风容易吹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3低温
低温冻害主要是指农作物在越冬期间,周围环境的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的严寒条件,农作物自身的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现象,在新疆和田地区,低温冻害一般发生在秋、冬、春季节。此外,作物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下,直接造成作物会生理性病害,导致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2.4高温热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温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与伏旱并发,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程度加重。高温热农业气象灾害对蔬菜影响也较大,高温热害易造成植株失水萎蔫,若水分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导致内部养分亏缺,造成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高温影响花粉活力和花芽分化、豆类蔬菜落花、降低坐果率,降低蔬菜商品害预警关键技术和模型。
3.气象灾害预警关键技术和模型
3.1GIS技术
GIS技术,又被成为“地理信息系统”,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农业种植区域与空间相关的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运用、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提供空间技术支持。
3.2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模型
气候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是针对洪涝灾害预警的,洪涝灾害预警模型主要分为洪涝淹没区预判模型、洪涝淹没区计算模型两大部分,洪涝淹没区预判模型主要功能是对气象站的雨量数据进行查询统计,采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对雨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结合流域划分数据计算流域面雨量,并与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叠加分析,生成降雨等级分布图,根据降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预判洪涝灾害可能发生区域。洪涝淹没区计算模型主要功能是由DEM数据和水文站的水位数据或推算的水位数据提取洪涝淹没区范围,完成农作物受灾位置及面积计算,根据洪涝灾害等级指标,最终实现农作物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与评估。
4.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开发和应用
为了尽快解决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威胁,在灾害发生时将信息发送到农民的手中,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发了相应的气候检测系统,并运用到了实际的操作当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001年,上海市就就以实时的数据为基础,根据农业的各项指标进行预判,并开发了农业气象指标灾害警示系统。近几年来,也有不少的地区进行了该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2012年,湖州市结合天气预报数据库以及各类实况数据、形成预警信息和服务系统,通过预警短信网将信息发送到各家各户,达到了降低损失,规避气候风险的作用。
5.结论
开发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如何结合新疆和田实际情况,细化该系统在和田地区的运用,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和努力,保障和田的农业生产安全。
作者:彭艳华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