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或称“三农”难题,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重点与难点所在。这己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我省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下降,城乡差距拉大。从1997年开始,我国农民收入増幅递减,如扣除物价因素则为负増长,即农民实际收入在下降。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1,到20世纪90年代,城乡收入之比上升为2.471:,2002年城乡收入之比达到3.111如按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其比值高达61位居世界之最。而且,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不仅如此,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贫富悬殊越来越明显。如200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又増长0.75个百分点,年收入在500~1000元的又増多0.43个百分点。这个比重超过了1996年。这部分农户约占全国总农户的14.18%相当于3424万户,人口总量不少于1.3亿二是剩余劳力多,就业门路窄。按“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博士的估计,中国农村有近6亿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其中农业仅需1亿,其余5亿中,有约1亿人在第二、三产业就业,还有4亿的剩余劳动力。可见,我国剩余劳动力资源是何等丰富!如何解决这4亿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虽然目前我国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仍然较窄,要在短期内“消化”这4亿剩余劳动力,则不是一件易事。三是农民素质低,农村条件差。“三农”问题之一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队伍数量庞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左右,其中仍有8000多万文盲、半文盲(2002年),由于农民数量多、素质低,势必导致农村条件差,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条件往往比较恶劣。
“三农”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偏低、农民收入増长缓慢。因此,要彻底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持续増加农民收入。
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比较优势,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走出一条“以工兴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良性循环路子。
如上所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増收问题。因此,要彻底破解“三农”难题,就必须探讨持续増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业,将农业的发展置身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新世纪増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所在。
具体来说,新世纪、新阶段促进农民増收和破解‘三农”难题,应采取以下新对策、新途径和新措施一即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专业化、优质化和知识化,或简称为“六化”。
一、城镇化
目前,我国、我省农民收入十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相当多的农民,或是处于“失业”状态,整天无事可干,当然也就没有收入来源;或是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即每年只有3个月左右在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余9个月则处于“空闲”。据统计,我国平均每个劳动力用于耕种土地的劳动时间不足100天。可见,要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必
力的就业范围、就业规模,这对于促进农民増收和彻底破解“三农”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城镇化”,即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门路等均有重要作用。1978年我国只有建制镇2176个,1988年发展到11481个,2001年发展到20374个。在最近10年间,我国每年新増小城镇800个左右。1978~1999年,我国城镇人口増加2.1亿人,扣除城镇人口自然増长部分,吸纳农村人口1.4亿,其中小城镇吸纳0.8亿人。就江西省而言,到2002年,江西省建制镇的数量达到705个,分别比1990年和1996年増加525个和186个,分别増长2.9倍和35.8%;建制镇占全省乡镇个数的比重由1990年的14.5%提高到2002年的46.8%。镇区的人口也从1996年的172万人发展到2002年的240万人増加68万人増长39.5%。由此不难看出,加速城镇化,对于尽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明显效果。
二、工业化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农村工业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器”。据统计,1978~1992年我国农村工业从业人员由1734.36万人,増加到6336.4万人,年均递増速度为9.7%,远高于农村劳动力年均2.5%的増长速度。正是由于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的崛起,才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从1978年的89.72%下降到77.71%,从而使中国农村劳动力首次出现自1980年以来的负増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己达1.25亿,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7%。
三、产业化
产业化,即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即“产前一产中一产后”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可増加各个环节的劳动力就业量,又可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増收,还可减少因市场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因此,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我国、我省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有:(1)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企须千方百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村劳动业为龙头,围绕1项产业或产品,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2)主导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传统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人“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重点培养,加快发展,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3)市场带动型。这种模式是通过培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专业批发市场作为经济实体,通过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提供市场信息、优良种子和农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服务等,可以引导所在地区的农户按照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及时提供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农产品;(4)中介组织带动型,等等。
四、专业化
目前,我国各地农业生产普遍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这种小规模的经营单位往往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増收等极为不利其主要原因在于:1)不利于农业机械化;(2)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先进管理机制的培育和组织化社会化的提高;(4)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
发达国家之所以生产效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行规模化的专业化生产。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己经达到176hm2,其中大的农场己经达到1215~1620hm2。可见,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増收,必须大力提倡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只有在实行规模化的基础上,大力实行专业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农业生产中,己形成多个玉米生产带、大豆生产带等。澳大利亚草地畜牧业实行的就是高度的专业化生产,而且劳动生产率很高。从长远来讲,要早日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应高度重视发展专业化生产。可以说,只有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才参考文献:有利于统一供种、统一机械化作业,实现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销售渠道等科学管理,从而形成高效率、高效益。
五、优质化
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有国际上的农业竞争、经济竞争,实际上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农产品的优质化己成为扩大贸易、促进流通、提高效率、増加收入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大力发展优质化的农业。
这里说的“优质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如提高产品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更主要的是指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强调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这是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国际化的重要之举。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国际市场,强占国外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最终真正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
六、知识化
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约占7.4%,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只占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可见,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我国当前及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任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实现农民“知识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普及义务教育;(2)发展职业教育;(3)改善成人教育;(4)强化科普教育;(5)实施“绿色证书”制度,对从事某项农业技术的农民进行专项培训。通过上述措施,真正实现全国、全省农民素质的大提高,从而全面、彻底地破解“三农”难题,早日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