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临床始终对糖尿病进行积极的研究。在2000年,全球共有1.5人口患有糖尿病,而据估计,到2025年,将有3亿人患有糖尿病,在全球亚洲人比其他人种更容易患有糖尿病[1]。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由1999年的3.6%猛增至2009年的4.5%,糖尿病作为全球性疾病,受到了各国政府与医疗卫生工作机构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借以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关注与重视[2]。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出现了以血中胰岛素出现不足而产生的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后,血中胰岛素会产生绝对或相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等问题,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3]。以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为主,能够占糖尿病发病率的90%以上,两种疾病占糖尿病患者中的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危害不仅仅是患者血糖异常,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引起患者其他部位的病变或异常,造成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肾、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残疾[4]。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分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是那汇总类型。其中以胰岛素的使用量最多。该文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药厂每年的药物出售情况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市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83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年限分为3组。其中2012—2013年组患者950例,其中男409例,女541例。年龄38~89岁,平均年龄(65.36±5.78)岁,病程0.8~12年,平均病程(11.69±2.35)年。2013—2014年组患者920例,其中男506例,女414例。年龄37~88岁,平均年龄(65.86±5.86)岁,病程为0.9~12年,平均病程为(12.03±2.31)年。2014—2015年组患者960例,其中男436例,女534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64.69±5.86)岁,病程为0.8~13年,平均病程为(11.36±2.38)年,所有患者均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并接受治疗,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为862例,2型糖尿病患者1685例,其他类型糖尿病患者为283例。对药厂所售抗糖尿病药物的售价与药品名称进行分析对比,所有患者以及药物的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所选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用药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分析患者的用药种类,用量以及金额。对所选年份的药厂内抗糖尿病药物的销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分析药物的种类以及金额。
1.3观察指标观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主要观察患者使用药物名称、药物剂量、药物金额。观察药厂所售抗糖尿病药物的金额以及种类。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患者用药情况比较分析所选患者中,胰岛素药物共销售15种,分别为诺和灵30R类、优泌林类、中性胰岛素、诺和灵R类、诺和灵N类、长效胰岛素、胰岛素、甘舒霖R以及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不同药物所占百分比不同。上述药物的售价、规格、所占百分比。
2.2所选药厂抗糖尿病药物销售金额对比分析其中抗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增加,在每年药物总销售额中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
2.3口服糖尿病药物对比分析阿卡波糖的药物DDD值排名第四位,与其药物价格以及疗效有关,格列吡嗪的DDD值排名第1位,与药物价格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关,其他药物价格以及DDD值。
3讨论
3.1糖尿病药物销售金额对比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该市所选药厂的抗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金额随着时间而增高,已由2012—2013年的50.36万元增至2014—2015年的344.52万元,增长了近7倍,说明抗糖尿病药物的需求量正在逐年的增高,可见我市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6]。糖尿病作为终身性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损害非常大,患者由于患有糖尿病而导致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眼、肾、神经等系统急慢性进行性病变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对患者造成身心伤害的同时,对患者家庭也产生了非常大的经济负担。患者一旦患有糖尿病,就要从控制血糖开始控制病情,避免患者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口服治疗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患者通过科学的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
3.2抗糖尿病药物中胰岛素类药物的使用效果与价格分析通过对表1所示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许多患者都会选择胰岛素注射的方式治疗糖尿病,选择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数逐年上升,患者更愿意选择胰岛素作为常用药的主要原因与胰岛素药效相对较好有关。胰岛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帮助患者加速糖代谢,抑制患者体内的糖异生,帮助患者形成和合成脂肪,减少游离脂肪酸雨酮体的形成,胰岛素类药物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患者体内模拟生理性胰岛素的功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而随着胰岛素在临床上应用的逐渐深入,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措施,1型糖尿病患者与2型糖尿病患者都能够应用胰岛素作为日常用药。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能够有效的保护胰岛B细胞,减少该细胞的衰亡。患者应用胰岛素,能够有效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为患者带来的损害,而在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性昏迷等疾病中,胰岛素联用口服药物,也能够得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由医生指导患者进行胰岛素的使用,切勿随意乱用[8]。
3.3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选择与应用分析从表3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除胰岛素外,我市糖尿病患者对口服胰岛素的应用量也较大,其中以阿卡波糖、格列吡嗪、格列美脲、瑞格列奈、罗格列酮、格列本脲、苯乙双胍、格列齐特等8种药物的临床应用较多,所选药物的剂量、药效以及价格各有优势,不同类型的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同样能够得到非常优秀的治疗效果。
二甲双胍是一种非胰岛素型药物,患者服用后,不会引发患者低血糖的症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的发病几率,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情况。二甲双胍的主要药物作用机制属于抑制糖异生,并促进患者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类的药物,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升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效果,如果患者属于胰岛素类药物用药效果不佳,以及伴有难治性肥胖的高血压症状,可以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阿卡波糖属于新型的葡萄糖苷酶选择性竞争抑制剂,属于抑制剂药物的一种,主要的药物机制是能够抑制肠壁α糖苷酶活性,减少碳水化合物水解,减缓葡萄糖吸收,从而从餐后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除此之外,阿卡波糖还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提升血糖的控制效果,这与我国碳水化合物占主要地位的饮食习惯不谋而合,对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格列美脲是传统的抗糖尿病药物,属于磺酰脲类药物,并已经发展为第三代的长效口服药物格列美脲能够刺激患者体内的B细胞,使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强患者体内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格列美脲主要应用于无法通过饮食控制治疗或控制血糖的患者。
作者:李平平
第2篇: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diabotesmellitus,DM)是一组以长期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引起血糖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1]。DM已成为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Wysowsky报道,2000年全球有1.5亿DM患者,其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25年后将翻一番。其增长率为45%,其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其增长率为57%。中国每年新增加的DM患者约为12万,每天约有3000例初发的DM患者。DM患者就职于各行各业,其心理、生活等生存质量值得广大学者关注。DM目前虽然还不能根治,但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常用于临床的DM治疗药物大致可分为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1胰岛素(INS)
1.1口服INSINS在胃内会被强的酸性环境及消化酶破坏、失活;INS是大分子物质,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国内吴琼珠[2]等将INS制成复乳(W/O/W)给小鼠灌胃(剂量70U/kg)有显着降血糖作用,并且发现以硬脂酸纳米粒为载体的INS在回肠具有最佳的吸收效果。
1.2吸入制剂INS吸入是一种较新的给药方式,目前对INS吸入治疗的研究主要分为经肺吸收、经口腔黏膜吸收和经鼻腔黏膜吸收三种方式。其中肺吸收的研究最为多见,大量研究表明,肺泡吸入可使INS的生物利用度达到100%,而不需要添加其他成分。肺部吸入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功替代常规治疗的无创途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非注射用INS新产品和新制剂将是今后国际INS类药物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正在研制的非注射INS制剂包括:鼻腔给药的气雾剂、滴鼻剂,直肠给药的栓剂,INS微囊、微球、脂质体、生物载体或复乳等口服制剂。
1.3注射用INS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作用时间,注射用INS制剂可分为速(短)效、中效、长(慢)效三类。这类制剂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并按患者反应情况和治疗需要做适当调整。INS给药系统有皮下注射器,可避免多次注射对患者造成的恐惧;注射笔内带按钮的注射器,具有应用方便及剂量可控制的特性;注射枪即用皮下针头或INS喷嘴穿过皮肤,患者不经指导可自行使用,此装置疼痛小,射剂量准确,注射部位的深度和分布稳定。有资料显示:INS泵能模拟正常INS分泌模式,治疗时INS"输注"方式较为符合生理状况,吸收更有预测性,可减少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患者能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生存质量评分较高。该类药物的副作用有:低血糖反应,水肿(4~6w),视力模糊、眼曲光不正,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体重增加,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变态反应,胰岛素抗药性。
2口服降糖药
2.1磺酰脲类第一代磺酰脲类主要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第二代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吡磺环己脲)、格列齐特(甲磺吡脲)、格列波脲(甲磺冰脲)和格列喹酮等,这类药物作用于胰岛β细胞的表面受体,阻断三磷酸腺苷(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止钾外流),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细胞外钙内流,从而促使INS释放,血浆INS水平增高,还可以改善INS受体,增强靶细胞对INS的敏感性。此外,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此类药物主要经肺、胆排泄。格列本脲(作用持续时间12~24h)是长效制剂,作用强而持久,与β细胞膜上的受体亲和力最强,故作用最强,最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持续时间长且严重,老年患者应慎用。格列吡嗪(作用持续时间12h)为短效制剂,经肾排泄,低血糖反应较少。格列喹酮作用时间(4~6h)最短,其代谢物经胆汁排泄,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相对较安全。格列齐特除具降血糖作用外,还有抗血小板聚集及促纤溶酶原合成的作用。格列美脲是近年在国内上世的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此药有INS增敏作用,其结构与格列本脲相似,与磺酰脲受体结合,较格列本脲快2~3倍,解离快8~9倍,经肝代谢,肾功能不全者使用安全,推荐剂量为1~8mg/d,顿服。磺酰脲类禁用于已明确诊断的1型DM患者和2型DM伴有酮症酸中毒的患者。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糖、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低血糖发生往往不像INS引起的那样容易早期察觉,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永久性神经损害,老年人慎用。新型磺酰脲类较少引起低血糖。
2.2快速INS分泌剂此类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为苯甲酸和苯丙氨酸衍生物,这类药物和磺酰脲类药物结构虽不同,但作用机制都有相同之处,都是抑制ATP敏感性K+通道,或阻止K+外流,使细胞膜去极化,从而使钙通道开放,使β细胞的钙内流增加,诱发INS分泌。此类药物对血糖控制、HbA1c降低、体重减轻和改善生活质量均较磺酰脲类为好,很适用于餐后高血糖和饮食不规律者。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发生率较磺酰脲类低60%,胃肠道反应罕见。
2.3双胍类此类药主要有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该类药物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和肝脏葡萄糖输出,减少小肠葡萄糖的吸收。能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不影响血清INS水平,故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低血糖。苯乙双胍因不良反应较大常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已停止销售[4]。二甲双胍能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和减轻体重,是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虽然二甲双胍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非常低,但不能否认该药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事实。肝、肾功能不全,酗酒,低氧或同时使用利尿剂、非甾体类抗感染药、秋水仙碱以及使用剂量过大等易诱发[5]。二甲双胍以原形经肾排泄,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用药更需慎重。
2.4噻唑烷二酮类此类药物是近年新开发的一种很有前途的INS增敏剂,代表药有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和帕格列酮等。这类药物在结构上属于噻唑烷-2,4-二酮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与特异性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PPARγ)有关,PPARγ分布于INS作用的关键靶组织如脂肪组织、骨骼肌和肝脏上,具有调节INS效应基因转入及控制葡萄糖产生、转运和利用的作用,还可参与调节脂肪酸代谢[6]。这类药物对INS分泌无影响,因而要求患者必须有INS存在,也就是说患者并不是INS绝对不足,而是INS相对缺乏即对受体靶细胞组织的敏感性降低,导致INS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曲格列酮因其肝脏毒性于2000年3月1日起被撤出美国市场。罗格列酮的不良反应是引起舒张压明显下降、体重增加、水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等。
2.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药物有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米格列醇等,这类药物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糖类竞争水解糖类的酶,从而减慢并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及伴有INS抵抗的DM患者,可作为2型DM的一线用药。此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结肠部位未被吸收的糖类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个别患者出现黄疸。
3中药治疗
3.1中药单方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降糖作用小檗碱,中药黄连的有效成分,近年来在临床上用于2型DM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氏给正常小鼠静脉注射四氧嘧啶,使血糖升高后再灌服小檗碱(Berberine,黄连素,黄连的主要成分)50mg/(kg·d),可以显着地降低四氧嘧啶所致DM小鼠的血糖[7]。薏苡仁分离提取的薏苡仁多糖(Coixan),用Coixan(50mg/kg和100mg/kg的剂量)腹膜腔注射,能降低正常小鼠、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和肾上腺素(Adr)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水平,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3]。
3.2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降糖效果范氏等以泻心清肝法立论的糖宁V号胶囊(主药:黄连、菊花)具有显着的降低空腹血糖作用。中药方剂泻心汤具有类似磺酰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彭氏等运用四君子汤、补阳还五汤、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的四五六饮治疗2型DM,对照组用消渴丸,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3中药复方制剂治疗DM并发症林氏用糖微康胶囊(主药:黄芪、女贞子、大黄等)治疗DM肾病,结果显示糖微康胶囊能降低DM肾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改善糖代谢及微循环,减轻肾损害,对DM肾病有较好的疗效[8]。参苓白术丸治疗糖尿病慢性腹泻在免疫、消化、神经、内分泌等多方面起治疗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9]。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药中人参、山药、莲子、白术、甘草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人体周围组织葡萄糖利用,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拮抗胰岛素对抗激素,清除机体氧自由基,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的作用。
4结语
随着对DM认识的深入,已打破了1型、2型DM在治疗上的界限,治疗药物的化学结构也打破了传统的磺酰脲类、双胍类等基本结构,新的药物如: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和胰淀素都是具有β细胞保护功能的肽类物质,这些药物在未来2~3年将会上市。许多新药不断进入临床,在DM的防治上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作者:王穗莹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